/ 分析師的身體力行及大義凜然的嘴砲 / #周末認真文系列
#立行身體
.
我遇過一個中階主管。他曾經有一份工作經驗是某知名公司的CXO等級位階。我偶爾會跟他請教一些從幕僚寫報告 → 高階主管使用報告上的「思維落差」。
.
一次我問他一個「個人困擾」。有些太新的題目、或者太小的題目,如果要揣測市場規模或者成長曲線,真的沒有足夠多的客觀資料,太吃分析師寫作的個人判斷。換句話說,這篇報告可能是很質化的抽象、而不量化的精準。這種報告他怎麼看?
.
(註:我當然知道實際狀況啊。拼命地找資料來背後支援,或者試著取得高階主管的理解,用推測及預測範圍類的寫作法,一次次逼近可能的範圍。 諸如此類的 ... )
.
那個主管當下講得很大義凜然。說:「如果一個研究報告還沒有辦法做得很量化很精準,那就代表還不夠努力、或者這個產業 (市場機會) 還沒有足夠多、足夠深的資料可以拿來分析。」那麼,你覺得自己夠認真了嗎?以及,你有沒有提出資源需求 (例如說花錢買資料)?又或者假設你對產業現況把握非常深,那你是不是敢很有把握地說:「這個產業還沒有成熟到有資料可以分析。所以請判斷主管先暫緩這部分的計畫,又或者依判斷及直覺行動即可。」
.
挖靠!那個主管當初跟我講這段話的時候,我覺得他超帥!基本上這種沒有足夠資料或者足夠資源取得資料來寫一篇報告的狀況,根本就天天發生。聽了這個主管的論述後,我其實有點崇拜他以及他過去的團隊,想必是個非常專業、理性的團隊 ... 老闆也願意花錢寫分析。
.
直到我看過他自己寫的報告。嗯 ... ... ... ...
.
我在帶徒弟時,每每討論完邏輯與理性後,我一定都會加一句:「你的方法要拿捏正確。但你每次一定要用事實來修正你的研究方法。」「你不能立意一開始就想走歪路,但即便你『真的』因為資料受限,你也要找到可能的區域最佳解,或者積極的爭取更多的資源以及協助。」「這樣你才能夠在一次次各種的限制下,更知道怎麼解題、更知道怎麼彈性的寫作,並且累積資源讓你自己成為一個更好的研究員。」
.
如果一開始就大義凜然的嘴砲,或者第一天覺得放棄真輕鬆,那你是不會進步的...